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25年7月2日上午9时,攀枝花学院文学院青春文脉传承团走进仁和区大龙潭中心学校,开展“乡村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与思政实践”活动,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龙潭中心学校周天芳书记介绍道,“该校是仁和区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服务6个行政村1.5万群众,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77%。”在这里,传承团开启了一场非遗探索之旅。

在乡村少年宫实践基地,团队首先参观苴却石砚文化体验工作坊,深入了解苴却石砚从选料、设计到雕刻的完整制作流程。现场陈列的精美砚台,展现了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随后,传承团观看了小学生演奏非遗谈经古乐的视频。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孩子们,用京胡、三弦等乐器奏响《朝歌》等古曲。谈经古乐融合了江南的细腻与彝族的粗犷。生动诠释了非遗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通过学习谈经古乐,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传统乐器的演奏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周天芳书记自豪地表示。


接着,实践队员参观了以苴却砚为设计原型的学校幼儿园,其外观形似砚台,且具备抗八级地震的安全性能,完美融合民族文化与安全需求,体现学校“让文化可见可感”的教育理念。
此次实践,传承团计划制作2期短视频、3篇新闻稿。将对谈经古乐经典曲目进行现代改编,结合新时代主题重新填词,制作融合演奏与风土人情的音乐视频;还将用镜头展现苴却砚的文化内涵。全体队员表示,后续会借助抖音、B站等平台,让彝乡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
此次活动为大龙潭中心学校带来新媒体传播新思路,也让攀枝花学院学子加深对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理解。未来,双方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高校+乡村学校+非遗项目”模式,持续探索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路径,为仁和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