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相承,向“芒”而生。2025年7月3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青春文脉传承团走进“攀西芒果第一村”——攀枝花市混撒拉村,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解锁乡村特色产业与文化振兴的融合路径。


团队深入漫山芒果林开展实地调研,在枝叶间的果香中追溯产业脉络:从枝头饱满的果实到产业链条的精细加工,不仅见证了“一枚芒果”的全生命周期,更直观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走访座谈,队员们了解到,这个彝汉混居村落(彝族人口占比56%)历经数十年耕耘,已培育20余种早中晚熟芒果品种,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值近亿元,销售周期绵延半年,从昔日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四川省乡村示范村的跨越式发展,尽显产业振兴的强劲韧性。

在混撒拉芒果展览馆内,队员们通过“芒果生物学知识”“基因测序”“产业历程”等展区系统认知产业根基,结合品种品鉴与风味测评,深入解析不同芒果的口感特质与市场潜力。这座集种植培训、实践教学于一体的专业展馆,既承载着产业升级的技术密码,也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立足芒果产业基底,团队聚焦“芒”文化与民族特色的融合创新,围绕差异化发展、品牌竞争力提升等方向展开专题研讨。通过挖掘彝族文化元素与芒果产业的结合点,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以青春智慧为乡村特色IP注入新活力,助力混撒拉村在共富共美的振兴路上持续进阶。
(审核:王雪梅 编辑: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