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学生工作 | 科学研究 | 招生就业 | 党团工作 | 魅力人文 | 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学生活动>>正文

攀枝花学院:“语”见美好,“彝”起共富

2025年07月05日 16:36  点击:[]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9205152&app_version=1.6.2&time=1755763841&signature=wkzYx0ngZLqblOM65PN7LJlb5ceveK21E3GQoepJDX9dv8AB2W&sign=e576c1bf6dfac1fc446007b97307cc95&qq_aio_chat_type=2

7月1日至5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语”见美好,“彝”起共富实践小队踏上了四川省攀枝花市迤沙拉村的土地,开启为期五天的下乡实践之旅,队员们带着对民族文化的好奇与乡村振兴的热忱,在联欢中感受风土人情,在史馆里打捞历史记忆,在街巷间沉醉古韵风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温度。

打跳联欢:于歌舞互动间,共绘彝村新篇

在攀枝花市迤沙拉村,阳光倾洒的广场上,一场洋溢着青春与民族交融气息的活动热烈展开。彝族村民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刺绣的精美纹样、明艳的色彩搭配,随着欢快的舞步轻轻摇曳,似流动的文化长卷。实践成员们融入其中,尽管动作稍显生涩,却满是真诚与热情。打跳时,笑声、歌声交织,在村子上空飘荡,画面其乐融融。这不是简单的歌舞互动,更是跨越年龄、身份与文化背景的交流桥梁。

实践团队借由打跳,沉浸式踏入彝族文化场景,触摸传统民俗的温度,理解村民对彝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村民们用热情的舞姿,向外界展现乡村蕴含的活力与魅力,让民族文化 “活” 在当下。在这充满烟火气的互动里,青春力量与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双方共同探索文化赋能乡村共富的新路径——从文化体验中挖掘旅游潜力,以民俗传承凝聚乡村发展向心力。

每一次舞步的起落,都是青春与传统的对话;每一回牵手的温度,都在为村子发展积攒能量。实践团队将以此次打跳联欢为契机,把文化交流的感悟转化为助力乡村的行动,让民族文化成为乡村共富的 “助推器”,书写 “彝” 路携手、共赴振兴的温暖篇章,让青春在民族乡村的土地上,绽放赋能共富的别样光彩 。

史馆寻踪:老物件里的时光,照见传承的重量

为了从珍贵的史料、老物件里,探寻村子的“根”与“魂”,党总支副书记谢锦美引领实践团走进村史馆。馆内陈列的一件件老物件,犹如时光的碎片,拼凑出迤沙拉村的过往。谢锦美副书记耐心且详细地讲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斑驳的马帮铃铛,曾伴随先人穿越崇山峻岭,清脆的铃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精美的彝绣服饰,一针一线都承载着彝族妇女的智慧与巧思,那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让人赞叹不已。

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拿出手机,定格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希望通过影像资料,让更多人了解迤沙拉村的历史文化。队长周莹表示:“这些老物件太有意义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件都在诉说着迤沙拉村的过去,我们一定要好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

街巷漫游:让文化在目光里“活”起来

最后一日,游客中心负责人张静成了队员们的“专属向导”。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红墙青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墙头上探出几颗石榴,给古朴的建筑添了几分灵动。张静详细介绍了村里“毛、起、纳、张”四大家族的发家史,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贸易,到有着“毛家包谷子、起家车轮子、纳家笔杆子、张家酒坛子”的民间传说,她的讲述生动有趣,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四大家族繁荣发展的景象,深刻感受到了村庄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张静穿插讲解了彝族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让队员们对迤沙拉村有了初步而全面的认识。

队员黄雅思不禁感叹:“这里的每一处都充满了魅力,红墙青瓦间藏着太多的故事,彝族文化更是独具特色,此次三下乡调研太有意义了!”

五天的实践转瞬即逝,队员们的背包里装满了照片、录音和笔记,心里却装着更沉的东西——是毛建桦书记谈及发展时的期盼,是谢锦美副书记讲述历史时的郑重,是张静老师带领成员漫游村子时的自豪。“我们带不走这里的红墙青瓦,却能带走故事与责任。”队员们在离开前这样说。

这场“语”见美好的相遇,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青年与乡村的约定——要用文化为笔,以真心为墨,和迤沙拉村一起,共绘“彝”起共富的新篇章。(通讯员 钟雪 周莹 黄雅思

(审核:王雪梅 编辑:吴涵)

上一条:三下乡 文学院一条家风道,传承民族魂——“同心合傈,纹脉千载——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探悟傈僳家风传承 下一条:三下乡 文学院石榴花开彝乡美 绿水青山共富路——攀枝花学院文学院三下乡实践调研记

关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攀枝花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