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生专业劳动精神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探索劳动与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学院邀请普光泉先生于4月18日19:40到我校1-116作题为“劳模工匠进校园”《攀枝花市文化挖掘与写作》讲座。本次活动由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春梅主持,普光泉主讲,攀枝花学院校友——河畔书社负责人黄昰,攀枝花市部分文艺工作者,文学院部分教师和2024级全体同学参加。

活动伊始,国家一级播音员、攀枝花市作协会员车英明老师现场朗诵普光泉老师所著诗集《择木龙》里的两首诗,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诗中对攀枝花风土人情、人文底蕴的描绘鲜活呈现,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普光泉作品的魅力,也更加期待此次讲座。

讲座中,普光泉从自身经历出发,用风趣的口吻叙述了迤沙拉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知名景区的蜕变之路,强调文化挖掘对迤沙拉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写作与文化挖掘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并通过红旗村精神挖掘、芒果产业书写、“七户人家一棵树”精神寻根等案例,充分说明文化挖掘与写作如何为城市发展赋能,它不仅能让一个小山村成为热门景区,更能为城市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还能赋予产业别样的魅力,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鼓励大家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积极投身写作和文化挖掘传承事业。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普光泉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同学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他通过分析自己作品的创作过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构建文章结构,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同学们全神贯注,不时低头记录,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讲座结束,普光泉老师把精心挑选的自己创作的几十本书赠给文学院。王春梅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强调这场讲座对文学院全体同学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育经历。它让大家更加明白,文学创作是一个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领域,并不是仅有吟诗作对和风花雪月,更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从劳动和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学创作也不能仅仅依靠灵光乍现,更需如农夫耕耘般,靠勤劳的汗水来浇灌,如此方能创作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作品。希望同学们弘扬劳动精神,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将今天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用文字记录时代,用劳动传承文化。

主讲人简介
普光泉,彝族,攀枝花市文艺创评室书记兼主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5期少数民族班、中国戏剧高级研修班民5班学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攀枝花市作协副主席,攀枝花学院客座教授。